採訪撰文/BabyHome內容發展部 劉懿驊
攝影/黃郁真
大多數人對家庭主婦生活的描繪,總跳脫不了「忙碌卻又有所侷限」這般的形容,就如同一顆圍繞著孩子與家務打轉的陀螺,成天忙個不停。而親子部落客Choyce勇於跳脫這樣生活的框限,將主婦照料孩子的生活場景,從家中搬移到世界其他角落,累積超過250天的親子背包客自助旅行生活,足跡踏遍歐洲、日本、東南亞各地,Choyce以行動證明「旅行也能教出好孩子」,她是怎麼辦到的呢?
曾經也認為「只要有了孩子,勢必就得犧牲單身時對旅行熱愛」的Choyce,在驚覺自己內心極度渴望擺脫「假性單親」的那種等待另一半回家的日子後,她鼓起勇氣展開了第一次獨自帶孩子勇闖瑞士的背包客自助旅行。自此之後,她順利的找到自己育兒困惑的出口,也成功實踐了「體驗式教養」的教育理念,證明帶著學齡前孩子旅行沒有想像中困難,只要勇於邁開腳步,帶孩子的生活也可以如此明朗開闊。
回憶起第一次決定要獨自帶著兩個分別年僅三歲與一歲半的孩子,到歐洲自助旅遊時,為了模擬在國外旅行可能發生的狀況,Choyce先帶著孩子在台灣進行為期三個多月的「旅行演練」,靠著大眾交通工具還有一輛推車,他們母子三人先在台灣這個熟悉的地方,開啟親子自助旅行的「體驗版」。這段期間的練習,對他們實際出國旅遊的幫助很大,因為過程中可以提前讓孩子體驗旅途中必須經歷的舟車勞頓,也能讓媽媽實際感受一下親子自助旅遊會有的突發狀況:像是孩子突然的身體不適、迷路或不小心走散等等的情形,有了這些經驗值,Choyce就可以事前盤算若真的在國外遇到類似的狀況,要如何應付解決。
換個場景與氛圍,育兒感受大不同
回想剛開始帶著孩子一起旅遊的經驗,Choyce聊起當時一歲半的兒子子鈞,難免偶爾會有不順心而大哭的情況發生,但當時她卻能以輕鬆的態度面對這些偶發的情緒問題。「其實換個場景,自己面對孩子哭鬧的心情也會有所不同」Choyce有感而發的說。在家裡與孩子獨處時,一個封閉的環境加上孩子高分貝的哭聲,那樣的氛圍特別容易讓媽媽神經緊繃。其實大人的心境也是需要轉換,走出戶外,反而會以不同的心情看待孩子哭鬧,而更能有耐心地等待孩子把情緒宣洩完畢。
大多數的時候,孩子在旅行過程中心情都是平穩的,Choyce說孩子在開放的戶外空間下,注意力容易被外在環境所吸引,自然就會有好奇心想進一步去探索這個世界,這時候孩子的情緒比較容易穩定,不需要被安撫。不少媽媽朋友與她分享,開始帶孩子出門後,就會比較少買玩具了,因為戶外有太多好玩有趣的事物,孩子的注意力與時間不需要被玩具填補。
環境適應力 是孩子最棒的禮物
談及豐富的旅行經驗,帶給孩子最可貴的價值是什麼?Choyce不假思索的說:「環境適應力,是旅行賦與孩子最棒的禮物」。
自助旅行的過程中,必須不斷的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的改變,兩個孩子從每次的旅遊中不斷的累積這項能力,像是時差的調整、不同交通工具與住宿地點的轉換等,他們都已經被訓練得能隨遇而安的接受各種不同的變化。
「孩子的適應能力往往超乎我們想像」Choyce聊起他們到日本「四國香川縣金刀比羅宮」參拜時,孩子挑戰自己體力的極限,全程自己走完1600個階梯,當時即使再怎麼累,也得耐著性子走完全程,兩個孩子都做到了!還有在歐洲旅遊時,食物價格昂貴,經常連續好幾天以麵包配蘋果就渡過一餐,這就是讓孩子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慢慢累積出適應環境的柔軟身段。
「環境適應力,書本沒有,老師也教不了,在家裡也沒辦法獲得,而旅行是培養這項技能最棒的教材」Choyce如此認為。
圖片提供╱Choyce
另外,「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」也是兩個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經驗中,逐漸累積起來的能力。每次旅遊,他們都必須負責打包自己的行李,包括要帶什麼東西以及物品的擺放位置,自己都一定要最清楚。如果出發了才發現有東西沒帶,媽媽也不會立刻替孩子想辦法解決,而是要讓他們體會如果沒有為自己的行李負起責任,將會有什麼不便的後果。現在,孩子們已經可以對自己每次要出門時的準備用品掌控得宜,出門時還會幫媽媽推行李呢!
相互扶持的姊弟情誼 自然養成
帶著兩個年齡相近的小人兒出門旅行,過程中難免發生爭執的惱人情況,Choyce是如何讓孩子們在旅途中和平共處呢?Choyce笑說:「其實在旅行的過程中,因為沒有太多外在力量的幫助,很多事情都要自己想辦法,孩子在那樣的情境下,最能體會到他們是彼此最大的支柱」。所以旅行時,他們展現出的相處模式往往是團結、陪伴與相互協調的。
舉例來說,當兩個人都走不動了,但是只有一台推車的時候,媽媽只要訂下他們輪流坐的規則,孩子就會乖乖的去遵守。Choyce說出門在外,她會先建立起「媽媽很嚴格」的形象出來,孩子知道遇到狀況時不能討救兵,自然就會去遵循旅途中媽媽所訂下的規則。兩人在有媽媽當後盾的穩定情境下,就能互相協調去解決問題,在緊湊的旅途中找出不衝突、可以和平共處的模式,彼此陪伴、相互扶持。
圖片提供╱Choyce
世界大教室 累積課本學不到的知識
在「體驗式教養」漸漸廣為人知後,不少家長與老師擔憂Choyce帶著孩子到處跑,會不會讓他們玩心太重,而不想回學校上課了?關於這點,Choyce認為旅行不是將孩子推離學校更遠的推力,反而是讓他們更渴望回學校參與團體生活的一股拉力。
因為在國外旅行時,就只有媽媽和他們姊弟三人相依為伴,雖然關係緊密團結,但孩子正值需要同儕相處陪伴的年紀,難免會想念在學校和同學一起玩耍的時光。所以每次結束一趟旅行回到學校生活時,他們心中往往都是充滿熱切期待的,立刻能把自己從「遊玩模式」切換到「學習模式」。Choyce目前為止倒是還沒有煩惱過孩子「無法收心」的問題,當然也未發生過孩子回學校後,會無法適應的狀況。
圖片提供╱Choyce
大女兒子喬開始上小學一年級後,與媽媽一同出國旅遊的時間已大幅減低。但偶爾在學期中的短期請假旅行,仍舊在網路上引發一些討論。有的人擔心子喬會跟不上學校功課、有人擔心她會玩心過重無法收心。面對這些聲音,Choyce自信滿滿的主張孩子可以「帶著書包去旅行」。她說在旅途中,只要願意,孩子一樣可以抽空複習學校的功課,且她對孩子學業成績的要求只期望能保持中間水平就足夠了,因為「重要的不是考試考幾分,而是懂得從哪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識」。
「自助旅行的過程中,孩子會發現自己缺乏了什麼,進而引發對知識的渴求與好奇,想要主動的去找出答案」Choyce覺得每次旅行,都點燃了孩子對知識渴求的慾望,這也幫助了他們回學校後,可以專注、順利的跟上學習的步調。
廣泛接受各種食物的好肚量
對於孩子出門在外的飲食,Choyce說她在兩個孩子很小的時候,就開始訓練他們廣泛接受各種食物的能力,孩子不能挑食,有什麼食物就吃什麼。「這餐不吃某樣東西,下一餐還是給這樣東西,直到他們願意吃為止」。這樣看似嚴苛的飲食訓練,成功的讓孩子在外旅行時,遇到任何食物都能勇於嘗試。「有日本人看到我的孩子吃納豆吃的津津有味,都覺得嘖嘖稱奇」Choyce笑著說。
圖片提供╱Choyce
Choyce認為要養成孩子好的飲食習慣,除了從小訓練他們不挑食之外,也要謹記「別把食物當成安撫孩子的工具」。若在孩子情緒不佳時供給過量食物,會導致他們真正需要進食的時候缺乏食慾。
其實在不同國家裡,孩子自然可以觀摩到不同文化的人們對待飲食的態度。在日本,媽媽讓孩子自己吃飯,髒亂了一定會有公德心的負責把環境收拾整齊,不會給別人帶來麻煩;在法國,即便是只有兩歲大的孩子,吃優格時也會一口一口慢條斯里的吃,他們所展現的優雅姿態,孩子們都看在眼裡。除此之外,法國大人與小孩一起用餐的情景,不會是大人手忙腳亂的服侍孩子,而是大人與孩子都能各自安穩自在的品嚐食物。這些對於孩子而言,都是很棒的學習和觀摩,比起那些教條式加諸在孩子身上的規定,帶著孩子去外面看看別人的作法,他們的體會和領悟會更加深切。
在變動中培養孩子的安定感
孩子經常跟著媽媽出國旅遊,在不同的環境中轉換變動,會不會因此沒有安全感?Choyce說:「只要有媽媽在,就是穩定的力量來源」,孩子從出生開始都是由她一手照料,她與孩子之間的連結是全面性的。他們不會需要倚賴固定的環境或特定物品才會有安全感,所以孩子每到一個國家,下榻不同的住宿地點,他們不會認床,也不會感到不安,反而能輕鬆的把每個到訪的地方都當成自己的「新家」。
http://summit-language-school.com/index.html
大人自己的安定感更為重要,Choyce說其實很多時候,家長不敢帶小孩出門旅行的原因,是因為自己本身對旅行缺乏安全感,因為他們不確定孩子在外的突發狀況自己能不能應付解決?也會擔心孩子到了異鄉,是不是能適應當地的風俗民情?Choyce說其實家長真的可以放寬心,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與外面的世界、環境產生連結,他們自然可以自己摸索出一套自處的模式。
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,當你帶著他抽離到一個「沒有幫助、不同生活習慣、不同文化語言」的場域裡時,他就必須打開五感,去認識、適應這個地方。「記得有一次,我把麵包機打開,兒子聞到麵包撲鼻的香味就興沖沖的跑來跟我說:『媽媽,這是巴黎的味道』」。這證明了孩子不僅只是用眼睛在記憶,他們是同時運用「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」去感受週遭的環境,大人應該在孩子發展還很敏銳的時候,多給他們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,這對他們而言將會是相當寶貴的資產。
自助旅行,是Choyce顛覆傳統的教養方式,充實了自己,也引領了孩子打開世界觀。她抱持著「每個人都可以當別人的救生衣」的想法,提撥新書版稅予公益團體,希望更多的孩子無論出國與否,都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。Choyce散播身為母親的愛,也體現旅行家樂於助人的胸襟。她的下一站,出發!
http://summit-language-school.com/index.html